如果知道大道理就能够过好人生,那么人生也就没有任何难度可言了。对因为我的另一篇鸡汤来看这篇回答的朋友们,有些话留在最后面。
知道大道理却做不到,或者缺乏执行力,归根结底,是两个原因。
- 你并不是真的懂这些大道理。
- 你对大道理指引的后果并没有足够强烈的渴望。
我把这两件事分开说。
关于你并不是真的懂这些大道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的时候我们都听父母讲过一些大道理,道理的结尾是,你现在不懂,长大了你就明白了。通常来说,我们对这句话本能的反感和抗拒,尤其是在青春期。但是我的经验里无数次发现,哦,原来我以为我懂的大道理,我真的并不明白。
比如小时候父母劝我们多读书,常常会说,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现在不多读书,长大的你就没时间读书了。我也对此常常对此感到不屑,人生那么长,我怎么就没时间多读书了呢,想读的时候就可以读啊。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了。我们绝大多数人人生里博览群书的时间,真的就是从小学到大学这段时间。甚至有很多人因为中学的课业繁重或者大学里打游戏、泡妹子,认真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我见过很多朋友买了Kindle,但是真正使用频率很高的寥寥无几。因为工作以后白天压力大,晚上下班回到家又只有那么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普通人主要的需求是放松,而阅读带来的愉悦和轻松通常远不如看几集电视剧或者看看直播。
而小时候,无论是上课面对不感兴趣的课业内容,还是下课不能打游戏不能出去玩儿不能看电视所以只好在作业下面藏一本小说的我们来说,这些不去读书的理由是超越经验范围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想象,也不能理解。我们也许在当时懂得看书的好处,也似乎去想象长大了也许事情就多了,但是这种想象距离遥远也不具体,我们其实还是在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去判断问题。我们不珍惜小时候看书的时间,是因为我们从心里并不懂得这种自由看书时间的宝贵。
还是看书这件事。我也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发现,同样面对一个和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太相关的陌生问题,有的人一下子就能找到比较正确的切入点,建立一个比较靠谱的思考框架,从而进一步研究,有的人总是去钻牛角尖、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思路。这种所谓的sense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有的人严于律己,有的人却为了利益能够说谎、扮丑、哗众取宠,人和人的自尊心为什么差距那么大?有的人一说话就尴尬癌,有的人在饭桌上总是能根据谈话对象的喜好和背景找到合适的话题,人和人社交能力上的差异是哪里来的?
我不敢说这全都归功于读书,读书也可以读出书呆子,也可以读出大恶棍。但是我想,阅读教我们从历史里吸取经验、从其他领域获得通感、扩大我们有限人生里的阅历范围。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变得多好,但是不读书,你可能很难仅凭天赋建立一个广阔的思维框架,你很难拥有那种迅速切入其他领域的直觉,你很难和一个任意的陌生人山南海北地聊天博取好感,你很难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在内心里给自己保留一份体面。
这些道理,是五岁、十岁的时候我们听大人说多读书很重要的时候你不会明白的。
关于第二点,你对这些大道理指引的后果没有强烈的渴望。我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上学的学生其实都明白,大学里如果你每天坚持去上课,每天坚持回家复习两个小时,每天认真做完作业,你的成绩一定不会差。尤其是本科这种以学科科普教育为主的教育阶段,其实大多数课程都是很基础简单的,不像PhD这种学术研究阶段,智力和天赋可能对结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终归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些每天的事情,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学生绝不是每天在图书馆里学不会,而是平时睡懒觉抄作业,然后期末抱佛脚。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懂道理,明明是一个平实的切实可行不存在多高执行难度的道理,为什么我做不到?
人生除了爱情(是爱情不是婚姻),所有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一种经济行为。你要付出代价,也会收获成果,理性人会对成本和回报做出衡量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种成本和汇报不见得都是物质的。
你愿意花五个小时听你的朋友哭诉失恋,是因为你觉得这个朋友也会为你两肋插刀,你不会总是付出自己的时间去陪伴一个不愿意天气热了请你喝瓶水、不愿意在你失意的时候安慰你、不愿意在你迟到的时候帮你打掩护的朋友,因为没有回报。你愿意每天下课以后累得像狗一样还去考CPA,是因为别人告诉你找工作这东西很有用,你想毕业了去个好工作,你怕一个月挣五千在上海养不起自己,或者你怕同学都去了大公司而你要去搬砖损害了你的自尊心。
反过来,当你偶尔早上不愿意早起而是按下闹钟决定翘课,当你偶尔因为打游戏不愿意看书而选择抄作业的时候,你可能是因为懒惰,可能是因为今天心情不好,可能是因为今天下雨不方便出门。但是当你每天都翘课,每天打游戏不学习的时候,懒惰不是解释这个行为的最好答案。你会因为偶尔懒得下楼不去洗澡,但是你不会每年都不洗澡吧?你觉得身上有味儿妹子都不愿意理你这事儿很严重,但是你并没有真的觉得GPA 2.5比起GPA3.8来说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有人会说,谁特么不愿意一毕业月薪过万生活体面工作光鲜啊,哪有人不喜欢这些的?没错。谁都喜欢,但是你没喜欢到可以忍受那些痛苦的地步。
也许因为你有退路,上海混不下去回老家当个公务员也不错,有房有车压力也没这么大;也许因为你并不觉得去一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有多么重要,我当个平凡的人就挺好,我本来就是个平凡的人;也许你单纯的就是没想过,到时候再说。
总之你不渴望。你觉得那样固然好,可是相比于现在多睡一会儿,那些还可以再等等。一个三天没吃饭的人爬也要爬到食堂;一个从小被人看不起的人渴望通过出人头地证明自己;一个真正热爱科学的人渴望去MIT跟随最好的教授探索未知;一个对金钱极度饥渴的人,每天一醒来就是思考怎么让自己的财富增值。
我并不是说这些渴望就一定优于无欲无求。但是可能一个没有渴望的人不能想象的是,在一个更大的更复杂的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快感,要比DOTA里响起的五杀声音多几百倍;权力和财富是最好的春药,泡个妹子算什么,你体会过年入几百万买买买的快感吗?比高潮爽多了。
其实我想说的事情,翻译成另一句话,叫人生所有的快乐、痛苦、智慧,都藏在细节里。
我们都喜欢看青春片,每部青春片给你展示的都是那些快乐的岁月、纯洁的恋情,青春片的色调里什么都让你觉得美好和怀念。但是如果让你仔细回忆一下五六十个人挤在闷热的教室里、六个人毫无隐私的大学宿舍、军训站到快要中暑、做不完的模拟考、每次班级排名之前的紧张、按照年级考排座位的尴尬、老师家长无休止的压迫,你真的愿意回到这种生活里吗?还是你更愿意做一个经济独立,决策独立,靠自己去探索开拓世界的成年人?
那些模糊掉的细节,才是你当年渴望长大的原因,这才是那一刻真实的你。学生时代固然有很多美好,但是那些压迫你的细节,才是逼着你一路坚持下来的东西,才是你执行力的来源。
没有去思考那些细节,没有去挖掘为什么,你并没有明白道理,你也并没有把这些和真实的自己发生过什么联系,也不会产生足够强的渴望。你没想过一个月挣三千在北京是多么困窘,因为你还没有独立租房没有面对相亲时对方询问你的条件没有需要买房置业没有要照顾一家人。你没有想过我到底想做点什么证明我存在过,去追求一份事业也好,去追求一份真爱也好。你在大学里撸串喝酒的时候一定吹过很多牛b,那你有没有想过,三十岁的时候回头,一事无成还不要紧,从没尽力地achieve sth是对心里的那个自我多么大的嘲讽和否定?人生近半,还说不清自己要走向哪里,是多么大的恐慌感?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三十岁夜半窗台前彷徨的夜晚,二十岁的时候仅仅简单的告诉你努力读书才能大展宏图,对你有什么触动吗?
人们会说那些大道理,是因为太多的细节超越了你的经验范围,没法一一解释给你听,只能用抽象的东西来概括。但是真正让你兴奋或者让你恐惧的,真正让你半夜惊醒的,是人生里时时刻刻和你相处的细节。
想想这些,你还怕没有执行力吗?
PS:有一句大道理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并不是来宣传这个大道理的。不做偏执狂,不挣很多钱,不惊天动地,不把一件事做到满分,也没什么不好。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就是一个花六分力把事情做到八分好,然后安然自得的人。我知道我做不到处处满分,我坦然接受做不到满分的后果。所以偏执狂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这个道理,我知道,我不是,我也不跟随,我明白我不是那样的人。
我唯一想拼尽全力的事情,其实是去喜欢一个人。那个人足够好,让我觉得付出多少都值得。可是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没有什么钱,又总是在对方面前很自卑。每次见到这个人之前我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是见到了又不敢。所以爱就要努力去爱不然过时不候这个道理,我知道,我以后一定会做到,因为我记得自己没把话说出口的痛苦。
如果你想一想投行的工作枯燥无聊要处理复杂的文件和数字、要面对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却要求你八面玲珑、要加班牺牲很多生活等等等等,而你压根不想挣那么多钱,小富即安很好,养好一盆花很好,和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很好。
把细节想一想,你不需要我教育你其实工作适合自己才最好生活方式要喜欢就是最合适,你不需要我教育你人生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你看到一个大道理,先想想自己怎么和它背后的细节相处,你自然就知道你如何做,做几分。仅此而已。如果你还不了解它的细节,去找知道的人问一问,这个年代,真的想知道,追着问,并不难。
原创文章,作者:Assignment Go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ssignmentgod.com/archives/454